欢迎光临~斯诺克直播网站
斯诺克直播网站
全国客服热线:

13813676517

产品中心

  • 斯诺克直播网站:普京道出实情:只有中国辽宁舰才能做到这样
斯诺克直播网站:普京道出实情:只有中国辽宁舰才能做到这样

普京道出实情:只有中国辽宁舰才能做到这样

  阅读提示:中国能将“瓦良格”号成功修复,使它“华丽变身”为“辽宁”号,采用的是“不计成本”的方式,这对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但中国却做到了”。

  综合俄罗斯新闻媒体报道,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这艘中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将再一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有外媒分析,中国对外开放“辽宁”号的基地,打破了此前外界关于“‘辽宁’号服役后可能出问题”的传言,也展示出中国海军继续推进航母工程的信心。

  在“辽宁”号服役前,有些外国专家一直认为,中国难以成功修复这艘苏联时代的航母。他们都以为,即使“辽宁”号加人中国海军服役,也一定会“问题不断”。该航母于上世纪80年代开建,采用标准较高的模块化设计。即使中国工程师通过图纸了解其内部设施,但如果建造材料运用不当,那么修复的航母在满载装备和人员的情况下,可能重心不稳,部分船体甚至有可能扭曲变形。

  俄罗斯《军事平等》称,当初许多美国和俄罗斯军工专家都认为,没有美国或俄罗斯的技术上的支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主建造航母,即使修复一艘遭废弃的航母也不可能。因为那种大规模作业需要极为复杂的技术和庞大的试验论证体系。

  报道指出,中国对外开放“辽宁”号的驻泊基地,证明这艘航母服役后并未出现任意的毛病,这也说明中国建造大型作战舰艇的能力超出外界的预期。报道揣测,的工程师已拥有了尖端的航母研发及建造技术,包括计算机模拟实验和辅助设计技术。由此,他们不仅成功还原了“瓦良格”号的内部结构,还用不同质地的材料模拟修复该航母,在确保舰体重心平衡的情况下选用合适的材料。在模拟改装取得成功后,才着手改装“瓦良格”号,最终成功推出了“辽宁”号。

  报道指出,中国改装“辽宁”号比俄罗斯为印度改装“戈尔什科夫”号要成功得多。后者只对航母的内部结构可以进行了非常有限的改动,而且采用产自俄罗斯的航母专用特种钢材。

  外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可能从乌克兰获得了“瓦良格”号的图纸,而且乌克兰专家可能对中国提供了很大帮助,这是中国成功修复该航母的关键。所以,“辽宁”号顺利服役并不能说明中国具备自主建造航母的能力。但报道指出,中国海军的设计师们一直强调,中国在接收“瓦良格”号时,没有拿到其设计图。

  俄罗斯《潜望镜-2》杂志称,乌克兰国家武器进出口公司人士近日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了解释。该人士指出,在苏联时代,凡是在乌克兰生产的武器系统,尤其是海军装备,都配有两份图纸。其中一份被称为“北方图纸”,它是航母的详细设计图,存放在莫斯科;另一份被称为“南方图纸”,它是建造航母时参照的图纸,由乌克兰造船厂的设计局保管。“北方图纸”的标准和精密程度高于“南方图纸”。

  报道认为,即使中国从乌克兰拿到了“瓦良格”号的图纸,也肯定是“南方图纸”,即建造施工图,而俄罗斯掌握的、详尽的设计图,即“北方图纸”,不可能交给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修复并改装“瓦良格”号的工程主要是自主实施的,这充足表现了中国设计建造大型作战舰艇的能力。报道还认为,“辽宁”号确定驻泊基地,说明该舰在中国海军序列中已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也增强了中国海军继续推动航母工程的信心。中国工程师通过改装“辽宁”号所积累的经验,对于中国国产航母工程大有裨益。

  还有一个因素外界不可以忽视:中国能将“瓦良格”号成功修复,使它“华丽变身”为“辽宁”号,采用的是“不计成本”的方式,这对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但中国却做到了”。

  报道称,尽管当初中国购买“瓦良格”号时只支付了2000万美元,但该舰在土耳其等地耽搁所花费的停泊费和保险费等费用,总额超过1亿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乌克兰在向中方交付“瓦良格”号之前,拆卸了所有的电线和管道系统,还对舰体内部的主要结构可以进行了爆破,“以使其不能用于军事目的”。这还在于当时美、日等国都对基辅施加了很大的外交压力,“不能让中国有机会发展出一支强大的战略海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对舰体内部进行重新设计,这耗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不计成本”的发展方式似乎只有中国能够采用。

  报道据此揣测,如果中国继续通过“不计成本”的方式发展其国产航母,那么也可能取得“令外界难以预期的成果”。

  2011年,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首次宣布,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做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艘废旧的航母平台就是从乌克兰买回的“瓦良格”号。如今,已改造为辽宁舰的首艘航母已完成了入列海军、舰载机起降、靠泊母港等阶段性任务,并顺利出海开展了相关试验和训练。如今,站在巍峨的辽宁舰,已很难想象她刚刚抵达港口时锈迹斑斑的样子。从一个废旧的航母躯壳到一艘现代化的战舰,辽宁舰的改造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历程?漫长的科技攻关之路又有哪些重重障碍?

  “当年进到机舱里面去看就跟物资回收站的感觉差不多,堆着废品、废弃陈旧物资。我去看到底整个动力系统,动力装备是一个怎样的状态,进去一看心里是冰凉冰凉,满目疮痍。”说这些话的人叫黄东煜,他是海军驻哈尔滨某军代室的总代表,在航母改造的过程中负责动力系统的改造。军代表是航母改造过程中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代表军方负责航母、舰载机等装备的质量监督和实验试航的检验验收,被认为是航母建设的“监造官”。

  在航母整个改造过程中,动力系统的恢复可能是最为艰难的。海军驻大连造船厂军代室总代表杨雷说:“实际上这个船最难的还是动力系统的恢复,因为我觉得其它的系统都是国内有成熟的技术,可能工作量大一些,繁复一点,但真正的难度还是在主动力的恢复,这个船跑不起来的话,其它都没有很好的方法说。”

  为了安全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中国租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马力的拖船——希腊籍的“尼柯莱契克”号

  动力系统堪称航母的“心脏”,全舰续建工程的核心关键,军代表大胆提出一个动力单元提前带桨动车、牵引整个动力系统率先运行的设想。半年内,所有单元相继实现带桨动车,提前具备首航技术条件。

  黄东煜说:“还能修复的我们就修复,不能修复的就重新给它研制。把一些技术方面的要求,技术参数给它解读,通过解读重新来确定我们的技术方面的要求,通过研发、实验,包括地面的链条给它恢复起来。有一些设备能用,但是能用同样是需要重新安装发动机这些主动力设备的要求,比如说汽轮机的要求,减速器的要求,要重新给它检修,要给它保养,要恢复它原来支持的技术状态,才能运行。”

  2011年8月10日凌晨,航母首次离开码头开始自主航行。在动力系统海上试验的关键阶段,黄东煜和其他军代表们全时段蹲守在主机舱内。从首次接到任务到听到发动机的轰鸣,这段路,他们走了8年的时间。而机舱内震动的噪音在黄东煜看来也无比的美妙。

  航母续建工程热火朝天,歼-15舰载机研制也如火如荼。9个月设计发图,24个月部装开工,创造出中国飞机研制绝无仅有新纪录。

  固定翼舰载机的建造对中国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包括折叠翼、拦阻钩等装置都是研制的重点环节。除了舰载机的研制,如何让舰载机顺利实现着舰也是改造过程的重点。舰载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不单单是跑道的长度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降落模式也完全不同。高速的飞机必须精准地落在航母甲板尾部的4根阻拦索之间。阻拦索装置涉及机械、电气、液压等诸多技术,是硕大而庞杂的工程。阻拦机安装平面精度高达十万分之一,其安装精度堪比神州飞船与天宫一号外太空对接。

  舰载机阻拦原理看似极其简单,技术却十分复杂。比如其中结构独特的阻拦索支撑系统,它是一种使阻拦索升高到指定高度的装置,以便于勾住舰载机尾钩,既不能过高绊住战鹰的“双脚”导致偏倚,又必须赶紧拉住战鹰“尾巴”将其逼停。历经千百次的磨合试验,该军代表室把一套稳定性很高的阻拦装备安装上舰。

  随着歼-15舰载机首次着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舰载机终于有了自己的“生命线”。海装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局副局长陈放说:“这几年走过来,最大的风险现在回头看看还是舰载机上舰,我们所有的舰面保障系统,我们叫航空保障系统,这个系统完全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所以网上有很多传说,是引进的或者是买的,或者是乌克兰带的,都不是。我们整个从飞机的引导,然后落舰阻拦着舰,然后再能够让它滑跃起飞,核心是三块,一个是远程引导作战,二是能够平安、安全地降落,三是能够安全地起飞。所有跟这三个核心动作相关的系统、设备都是我们国产。”

  从一个废旧的躯壳到一艘现代化的航母,陈放经历了航母改造8年的全过程。在陈放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除动力系统等原自带设备外,航母的核心系统全部是国产自主研发的。“这艘船上所有的作战指挥的系统、航空保障的系统都是自主研发的国产的。或是说航母的核心这一块都是国产的。”

  外媒称,中国目前正在大肆宣传其国产新型Z-18F反潜直升机,这主要是因为它希望外销。该型号被视作中国制造的首款可接受的反潜直升机。这款海军直升机重13吨,携带一台吊放式声呐、32个声呐浮标和多达4枚轻型反潜鱼雷(235公斤)。

  据美国媒体9月10日报道,Z-18F对大多数中国舰艇来说太重了,因此将用在航母和两栖舰船(看起来像小型航母)上。Z-18F看起来是对更早的Z-8F的重大升级,其重量和许多西方舰船(一般要比大多数中国舰船大)上使用的反潜直升机一样。

  中国对更早的Z-8海军直升机不满意。中国最终建造了20架Z-8F,用在一些舰艇上。除了重量,Z-8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是模仿外国同种类型的产品制造的,不过远没有希望的那样成功。一个例子就是中国仿制法国SA-321“超级黄蜂”直升机。

  SA-321常用于舰船。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购买了一些SA-321,然后于1976年开始做逆向仿制,并生产国产型号。SA-321克隆型(称作Z-8)于1985年首次飞行。但该机存在太多技术问题,而且法国对中国的仿制行为非常不满,并以各种方式表达了不满。

  此后,中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改进Z-8。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为军队研发了更多型号的Z-8,其中一些性能还不错,并投入生产。但只有大约6架开始服役。中国不断进行改进,增加一个更大功率的发动机,还做了数百项技术改进。

  在Z-18F出现以前,中国认为当下的Z-8F性能不够好,不能广泛和持久地使用。海军对原版的SA-321感到满意,但认为Z-8克隆型(比如当下的Z-8F)只适合有限使用。看来,中国对Z-8F进行了一些重大升级,并加入了质量更高的国产配件。

  报道说,中国海军为执行更重要的任务,比如反潜行动,购买俄罗斯直升机。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订购了27架俄制Ka-28/31海军直升机,而且显然对这些飞机感到满意。重12吨的Ka-28在1982年开始在前苏联海军服役,用作反潜直升机。Ka-31型装备一个更大的雷达(在空中时位于直升机下部),用作预警机。Ka-28/31巡航时速为205公里,最大时速为270公里。

  两种型号的续航时间均为3至4小时,有效载荷为4吨(武器和其他电子装备),KA-28和3种Ka-31是俄罗斯海军使用的装备更为奢华的Ka-27的出口型。这个海军直升机系列没有西方海军直升机完美、可靠和声誉好,但Ka-27型造价要低得多,性能也不错。中国认为,Z-18F的性能会和俄罗斯直升机一样好。

  发展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总实力的体现,是各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尖端材料等工业实力的竞争,是海军强国的必由之路。航母用高强度大宽厚板是建造航母的关键,而我国航母用大单重高强度大宽厚板坯是目前建造航母的瓶颈。

  我国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有一半海洋国土与四周的国家处于争议中。

  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国拥有现役核动力航母11艘,占全球航母半数以上;俄罗斯竭力保留了1艘满载排水量6.75万吨的大型航母;英国计划建造2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新一代航母;“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仍是法国海空称雄之本。拥有航母的4个常任理事国,无一不在竭力保持和加强自身的“航母大国”地位。

  发展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总实力的体现,是各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尖端材料等工业实力的竞争,是海军强国的必由之路。航母用高强度大宽厚板是建造航母的关键,而我国航母用大单重高强度大宽厚板坯是目前建造航母的瓶颈。

  航母要面对来自空中、海面、海下、陆地、电磁、海浪、侵蚀等诸多因素的威胁和干扰。航母用钢板要承受舰载机起降的沉重强大的冲击和高摩擦力,还要承受喷气式飞机高达几千度的火焰烧蚀,应具有高屈强比、高韧性、抗氧化、耐高温、不变形以及抗低温性能。为防止被磁性水雷攻击及磁力探测发现,还应无磁,要能抵御海水腐蚀以及有足够的防弹能力以防止鱼雷与潜艇导弹的轰击等。因此,航母建造所使用的钢板要求很高,生产难度很大。

  至今,全世界仅4个国家生产的钢板能用于航母制造,都被视作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予出口。建造一艘7.5万吨级的大型航空母舰,需用各种特殊品种的大宽厚钢板4万多吨,其中,飞行甲板就需钢板约8000吨。

  大型航空母舰需要的钢板品种规格繁多,一般可分为船体板、装甲板及结构板三大类。

  其中,航母用钢板要求最高的是结构用钢板。结构板大多数都用在飞机跑道(飞行甲板)、隔仓及船体结构等,尤其是飞行甲板,要求极高。首先,要求飞行甲板可承受重达20~30吨的舰载机起飞和降落过程中的强烈冲击和高摩擦力。其次,还要承受喷气式飞机高达几千度的火舌的烘烤。还有,飞行甲板的厚度不能太厚,一般是40~50毫米,且要求不平度在5毫米/米以下,否则会影响飞机升降的质量。特别是,拼焊飞行甲板的钢板板面要越大越好,以最好能够降低焊缝增加强度。钢板厚度要较小,以减轻船体重量,增加航速,降低重心,更加平稳,还要有足够的防弹能力。

  各个国家建设特宽厚钢板轧机的一个最大的目的,都是为了供应大军舰用板,尤其是供应航母。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其飞行甲板面积达1.82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足球场,主要由50毫米厚的HSLA-80钢板组成。

  生产航母用大面积高强度钢板的5米轧机我国已有好几条生产线,还拥有“世界轧机之王”的5.5米特宽厚板轧机。但是,因缺乏高品质的大单重板坯,和当初第三代核电主管道制造一样,是无米之炊。

  在我国,采用电渣板坯已成共识,特别是生产40吨以上甚至重达百吨的航母用高强度板坯,电渣技术优势显著。中国在世界上首开电渣重熔大型化先河,并一直领先:上世纪中叶,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起步起步研究电渣重熔技术,世界电渣炉的容量还仅仅在几吨范围的1965年,我国就已建成了100吨的电渣炉。

  1981年,我国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200吨级电渣炉,到1984年底完成了秦山核电站核岛大锻件所需大钢锭的生产任务。可以说,没有中国原创的200吨级大电渣技术,就没有中国核电的起步。

  保证巨型坯料的高品质一直是现代冶金技术的难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中国的自主原创技术,200吨级电渣炉曾在第九届国际真空冶金会议上获奖。在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由中国人独创,从研究开发到付诸工业生产应用并达到世界领头羊,在国际上获奖的重点项目还不多。

  2012年8月投产的130吨电渣炉具有年产8套第三代核电主管道、堆内构件、超超临界转子用电渣锭以及单重50~100吨航母用大宽厚高强度板坯6000吨的能力。最近,该130吨电渣炉成套生产了第三代核电AP1000和CAP1400主管道用超低碳控氮不锈钢电渣锭各1套,最大锭重120吨。用于广东陆丰1号机组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创新的标志性工程山东荣成1号机组。

  我国单重50吨以上的大宽厚高强度电渣板坯攻关旷日持久,迟迟未果,而有些国内企业已经具备生产能力。为加快航母用单重50~100吨大宽厚高强度电渣板坯的生产试制,希望在国家的引导下,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我们的海军强国梦。